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中国制造”遭遇现实窘境

“中国制造”遭遇现实窘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29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却是必须认清的现实。日本、美国对华制造业投资下降,国内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产能过剩等利空,使得仍徘徊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近期举行的JIC投资论坛上,与会代表建言:发展高端制造业,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或为突围之路。

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终于在2011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制造”享誉全球。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资料,目前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共22个大类中,中国有7个大类名列第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诸如高速铁路装备等部分细分领域,中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郭云钊说。以高铁为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美、德、日、法的高速铁路车辆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CRH380A\B动车组横空出世,并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研发出一系列适应区域城际快速客运需求的动车组。“但是规模上快速发展和零星亮点并未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在质量与效益方面,中国同世界制造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是对中国制造业的精准概括。”郭云钊说。在他看来,国内产业多集中在依靠低成本扩张和要素驱动的低附加值环节,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等高附加值环节却不被中国企业所掌握,这则是“不强”的表现。

以机械工业为例,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对德国、日本的贸易逆差分别为492亿美元和578亿美元,诸如工业机器人等大量高端机械设备仍需从德、日进口。再以精密机床为例,中国数控机床的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依靠进口。2012年国内高档系统自给率不足5%,95%依靠进口。如拿数据作比,则更难乐观。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机床出口总额为27.5亿美元,进口总额却高达136.6亿美元。

更可悲的是受制于“中国制造”缺乏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国内的消费者、企业、乃至产业都难“提气”。在液晶面板领域,2001年~2006年,韩国三星等6家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在中国大陆实施价格垄断,迫使不少国内企业作出了退出彩电市场的选择。

类似境遇也在汽车行业上演。仅售后环节,外资企业依靠品牌、技术和渠道的优势在零部件维修方面已赚得盆满钵满。通常情况下,“零整比”在300%之内属合理范围,国内豪车这一比例通常超过400%。在今年4月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发布的“零整比”报告中,北京奔驰C级W204以1273%的整车配件“零整比”高居榜首。

“之所以这些企业能够在华攫取高额利润,均因现阶段我们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技术优势生存和发展。”郭云钊说,“造成垄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掌握核心技术,仅依靠反垄断调查或罚款等行政手段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不能满足需求、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才是关键。”

针对短板,与会代表直言,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等挑战,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亟须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将是中国制造业重塑竞争力的新契机。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地板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