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解读 > “双碳”战略下中国人造板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双碳”战略下中国人造板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25  浏览次数:

“双碳”战略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庄严承诺的实践,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人造板产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人造板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既是实现人造板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正向贡献的重要举措。

人造板产业是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造板产品的广泛应用有巨大的碳减排和碳储存潜力。我国已经连续20年成为世界人造板生产和贸易第一大国,是世界人造板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石。我国人造板产业主要以人工林资源和“三剩物”等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产品可以替代优质大径级木材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建筑、家居、包装等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对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产业背景

根据《中国人造板产业报告2023》,2022年我国人造板产量为2.874 7亿m3,同比下降14.6%,新冠疫情和房地产行业收缩等不利因素,使我国人造板行业供应链产业链受到一定的影响,连续4年增长后首次下降。过去10年我国人造板产量年均增速接近2.6%,增速持续放缓。2022年我国人造板产品销量约2.792 2亿m3,同比下降12.3%(见图1),过去10年我国人造板销量年均增速2.6%,不同品种人造板产品市场表现迥异,企业效益呈现分化[1]

 

图1 2013—2022年度中国人造板产销量

人造板具有较强的储碳功能。木质林产品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LULUCF)重要组成部分,LULUCF是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唯一可能提供碳汇的部分。木材和木制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流动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碳储存功能,并且存在碳释放滞后效应,是重要的碳缓冲器,对于调节大气中碳的周转速率和周转量有着积极意义。人造板是重要的木质林产品,主要原料为木材,木材以碳、氢、氧为主要元素,其中碳元素占比达到50%左右。据测算,每立方米人造板的二氧化碳储存量为1 442.31~1 307.69 kg[2]。生产和使用人造板及其制品,可以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根据2021年林草碳汇计量数据测算,木质林产品碳汇量约占林草碳汇总量15%。

人造板具有碳替代减排潜力。根据2022年《林产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与达峰路径》蓝皮书研究表明,仅考虑生产加工阶段,不考虑材料的来源和回收阶段,木制品生产过程的平均碳排放量约为378 kg/t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仅为瓷砖生产过程碳排放量的16.7%、钢铁生产过程碳排放量的25.4%、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量的61.6%,因此使用木质建材替代瓷砖、钢铁和水泥可有效降低建材生产碳排放量,木材和木制品的建材化利用对推动建筑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绿色发展路径

人造板产业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作为工业及制造业的重要分支,在“双碳”战略下,必须直面资源趋紧和环境约束的形势,全面推动行业清洁低碳发展,结合国家各项重点行动,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从全产业链绿色转型、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低碳技术攻关转化、能源结构优化、推进木质林产品碳汇交易等方面分阶段实现目标,切实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2.1 全产业链绿色转型

从产业宏观层面看,当前人造板生产中仍存在原料消耗高、能耗高、污染负荷高等问题,为推动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需积极倡导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升级,从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资源和能源回收综合利用、原料成品运输、产品绿色消费等多环节协力共进[3]。强化上游绿色低碳原辅材料供给保障,推进原料供应的定向培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减少原辅材料获取阶段产生的碳足迹。积极推进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直接燃烧和填埋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延长产品的碳储存时间。发展绿色低碳物流运输体系,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设计最优的物流运输路线,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装载率。扩展互联网等绿色营销模式,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鼓励企业参加碳汇交易活动,协同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节能减排、绿色降碳同步推进,形成覆盖范围广的绿色产业组合和生产方式。

通过构建现代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率,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以人造板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政府可根据自身拥有的不同资源优势和特色,形成以绿色人造板生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促进木材初加工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协同,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近年来,人造板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下也在向全产业链绿色转型方向发展,2023年12月《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24年本)》发布,明确鼓励支持木、竹、草(包括秸秆、芦苇)人造板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鼓励木竹结构建筑和木(竹)质材料环保加工、循环节约利用、能源化技术开发与应用,促进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产品开发及能源化。近年来,碳排放量相对更低的刨花板下游产业刚需旺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刨花板代替胶合板和纤维板使用[4]。发展优质刨花板的生产和使用,符合人造板产业节能减排发展方向,未来人造板产品结构将在市场需求调节下动态平衡。

2.2 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

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可直接体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结果可有效提高产品减排潜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从投产项目中观层面看,要以项目全生命周期视角进行评价,需要关注项目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和拆除等各个环节,以全生命周期视角科学谋划,必要时引入专业机构参与项目建设。首先前期研究需进行充分的原料供应和市场分析,合理确定项目产品定位和投资规模。其次在建造过程中要坚持“适用、清洁、安全、经济、美观”的项目建设原则,合理选择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生产规模,合理确定项目布局、建筑体量和公用设施,采用绿色低碳生产工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以及污染物排放量[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推进编制林产工业行业首个全文强制性规范《林产工业工程项目规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工程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众权益和公众利益,以及促进能源和资源节约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性底线要求文件,将为人造板工厂绿色低碳化建设提供指导。

2018年发布的LY/T 3045—2018《人造板生产生命周期评价技术规范》,可用于指导人造板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目前对于人造板产品全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在团体标准T/CNFPIA 4011—2023《人造板及其制品碳足迹评价指南》中有3种界定,分别是从“摇篮”到“大门”,即从原辅料生产、产品生产到产品出厂为止;从“大门”到“大门”,即从原料进厂开始,经产品生产到产品出厂为止;从“摇篮”到“坟墓”,即从原辅料生产、产品生产到产品使用寿命终止为止,3种范围界定均涉及环境影响、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3大部分。人造板产业是以木材资源利用为主,并实现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的典型林产品加工产业,其生命周期中的生物碳通量具有动态流动性特点,产品原辅材料生产、运输过程的能源使用量以及产品的使用寿命难以追踪,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现实我国开展碳足迹评价基础和行业条件,现阶段人造板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可从“大门”到“大门”范围做起,随着其他领域能耗统计的完善,逐步扩大范围。2023年团体标准T/CNFPIA 4010—2023《人造板产品碳足迹评价和碳标签》正式发布,可用于指导人造板企业从“大门”到“大门”碳足迹评价,未来随着人造板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的深入和全社会基础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评价将不断标准化和规范化。

2.3 全流程工艺技术创新

从生产微观层面看,产品方案、生产技术和设备选型等方面直接影响人造板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近年来人造板生产在工艺技术、生产装备、产品创新上不断进步,连续平压热压、热能中心、湿法静电除尘、工业机器人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大规模使用,人造板产业在清洁生产方面取得显著成绩[6-7]

人造板产业为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还应加强回收木材循环利用产品、轻质高强刨花板、轻质纤维保温墙板等低碳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降低产品原材料消耗、延长产品使用周期,推动木材循环利用等,既降低了三剩物、废旧木质材料和木制品以及林木更新等带来的环境负担,又可提高木质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压力,同时延长产品的固碳时间。也要强化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干燥尾气热量回收利用,节电高能效电机使用,微波/喷蒸预热、节蜡微纳米分散等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同时加快调整产业能源结构,提高生物质能源和绿色电力应用比例。据测算,以年产40万m3刨花板生产线为例,假设所有电动机的能效提高一级,每年耗电量可节约15%左右。

3  发展建议

人造板行业中小企业众多,整体还未形成“双碳”战略一致行动步伐,受经济周期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在清洁生产方面,企业内部还存在能源及生产管理粗放的情况,行业降碳减污协同推进压力大;在标准技术方面,行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低碳技术体系,存在储碳与碳排放管理标准缺失的现象;在产品消费方面,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氛围尚未广泛形成。面对“双碳”战略实施,人造板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亟需加快制定人造板产业的“双碳”行动方案和完善相关标准,科学有序推动和实施“双碳”工作。

1)紧抓政策机遇,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1+N”政策体系的指导性文件,“N”则包括行动方案及重点领域和行业政策措施和行动。2023年国家提出要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政策转变,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尽快向低碳化转型、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导向。人造板产业应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作用,构建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创新金融政策,实施差异化管理和分级管控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发挥人造板产业对碳储存和碳减排贡献。企业应紧抓政策机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扭转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等途径来更加精准地控制碳排放,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8]

2)加快制定标准,探索产业碳中和实现路径。

“双碳”战略实施以来,人造板产业通过开展相关专题研究、推进标准研制和产业现状研究,不断探究人造板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构建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维度人造板产业“双碳”标准体系,明确人造板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标准化方向和重点,统筹推进产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及企业联合研制和完善符合我国人造板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的碳排放盘查、碳储量计量、碳标签管理等标准和方法学。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解决碳减排面临的技术瓶颈,围绕产业节能降耗的关键领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加速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与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可行性技术方案和碳中和实现路径。

3)引导绿色消费,不断提高人造板应用比例。

人造板与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方式,提高人造板应用比例可以节约大量优质林木资源,减少森林采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深化,以及消费者对人造板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造板产业可结合产业资源可再生、产品可循环利用、过程可低碳生产等典型特性,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志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宣传,增加公众的认知度,积极响应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引导环保、绿色、生态的新型消费模式。提升人造板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在室内装饰装修以及家具领域继续扩大绿色人造板应用,推进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户外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绿色人造板应用端示范引领,结合政府引导扶持,在乡村振兴、自然保护地、森林旅游康养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鼓励优先使用人造板等木质材料,以推进人造板产品消费保持稳定。

4)探索市场机制,积极参与碳减排交易。

碳交易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近期关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相关配套政策文件陆续发布,项目重启在即。人造板产业及企业应紧抓机遇,在逐步完善计量方法学和标准的基础上,探索人造板产品碳汇参与市场机制,与下游家具、地板等木制品形成联动和碳资产转移,有效推动产业资源配置优化,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人造板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参与碳减排市场交易,不仅要引导企业降低自身生产所造成的碳排放,而且可通过增加碳排放成本来推动绿色消费理念,扩大人造板类木制品应用场所,推动碳资产的形成,通过参与全国碳交易将所结余的碳排放配额采用交易方式提供给其他企业,从而助力全国碳排放量总体降低。

4  结语

人造板产业作为储碳减碳的重要载体,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人造板产业中小企业众多、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目前仍存在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现象,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应从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到全流程工艺技术创新来全面推进绿色发展,采取紧抓政策机遇,加快制定标准,参与碳减排交易,引导绿色消费等措施积极探索产业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充分发挥人造板产业在国家“双碳”战略中的正向作用。

(来源:中国人造板  原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  张忠涛、杨诺、王雨)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Powered by ANDYSITE